学校概况
您的位置: 球速体育在线客服 >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详细内容

回归生活 让课改更接地气

来源:教师发展处 作者:沈兆钧 发布时间:2016-03-07 浏览次数: 【字体:

新一轮中职课程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此次课改的核心是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其最本质的目的是要点亮学生的“兴趣之灯”,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新课改要求语文课能开出大量实用的,与专业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可能性。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如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课程,那么即使有再多的选修课,学生也是不会感兴趣的。最后课改只能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点亮学生的“兴趣之灯”。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存在着不少自娱自乐,不能“以生定教”的现象。例如,面对刚刚升入中职学校的预科班学生,有些教师深受预科教材的限制,不能让这些已经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备受挫折和压抑的学生体验到中职语文课堂的魅力和乐趣。于是,上课没几天就耷拉着脑袋,带着对语文学习的厌倦感沉沉睡去,有的甚至玩起了手机。而在我们的高年级学生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出现。一些老师认为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启而不发,即使付出再多感情也是对牛弹琴,干脆“满堂灌”省事,于是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老师讲得很吃力,学生却管自己讲话、睡觉、玩手机。一面是轰轰烈烈地课改为我们绘制的美好蓝图,而另一面却是学生的睡意阑珊和教师的艰难维持。课改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课改为我们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打破原有教材体系,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需要入手来激发学生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好机会。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本学期语文教研室以课改理念为引导,以“激趣提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力求让我们的语文课回归生活,让我们的课改更接地气。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从课前三分钟演讲说起

新课改打破了原有教材的限制,强调由教师自主开发新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来供学生进行选择,那么哪些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呢?笔者认为,结合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较低,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等问题,我们应该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入到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中去,围绕生活取教材、用教材、拓展教材,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才能拉近语文课与学生的距离,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接受语文课,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能力。

例如,本学期笔者在课堂上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针对上学期在演讲活动中,学生不愿意讲,无话可讲的问题。本学期,笔者对演讲的内容和形式重新进行了调整,笔者从学生喜欢的话题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入手,选取了100个演讲话题作为演讲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抽签选择话题,抽到哪一个话题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准备,学生可以制作ppt,加上背景音乐。这些话题的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如“谈谈你最欣赏的一位歌手”,“谈谈你对课本文化的看法”,“如果给你一个时空穿梭机,你想去哪个时代看一看”,“谈谈你对人造美女的看法”,“生活富裕了是否还需要节俭”,“《三打白骨精》中唐僧错怪了孙悟空,将他逐出师门,请你以孙悟空或唐僧的身份向观音菩萨进行投诉,要求符合人物的身份”等等,因为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所以学生愿意花时间去网上收集资料,准备演讲稿,制作ppt,并且将演讲看成是在同学中进行自我展示的好机会,不仅精心准备演讲稿,认真制作ppt,而且配上了自己喜欢的背景音乐。不少学生第一次没讲好,还积极要求进行第二次演讲。

面对这样的效果,笔者认为演讲比赛之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因为我所选择的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在十六、七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他们愿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同龄人交流,而选择生活化的素材作为演讲的话题,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再加上教师及时的点评和正确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彼此沟通和交流,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向美、向善的认识能力,从而引导他们获得更好地发展。

教学活动的生活化:人人都来当侦探

新课改强调“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不仅是专业课,文化基础课也应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那么文化基础课如何既能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构建活动化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职业素养。

例如,本学期笔者在上小说单元《祝福》这篇课文时就设置了“人人都来当侦探”的教学活动。《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具有强烈社会批判精神的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有着强烈地社会根源,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像一面镜子映射着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困难:一方面由于时代的间隔,学生对封建礼教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小说篇幅较长,对这样的课文学生有畏惧心理,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以日本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导入,柯南是日本动画片中的著名少年侦探,学生都非常喜欢,以此为突破口,构建活动化课堂,以追查杀害祥林嫂的真凶这个任务情境为支架,组织学生成立侦破小组快速深入课文,通过案件还原,建立档案,破案追凶,找出真凶等步骤,引导学生以破案的方式分析文本,探寻祥林嫂的真实死因,找到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同时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入课堂,与祥林嫂的遭遇进行比较阅读,组织学生模仿写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悼词,给祥林嫂写一段悼词,从而使教学活动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延伸。整堂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追凶”地过程中展开了激烈地辩论,擦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甚至有学生提出一节课不够,希望能再安排一节课展开辩论。

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同样一篇课文为什么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后,效果便大不相同呢?笔者认为,这堂课让我找到了契合学生生活的兴趣点,学生喜欢体验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以此为支点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从而为学生搭建起阅读小说的有效平台,启发他们与文本和作者展开对话,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小说的方法和途径。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微中探秘

课后布置作业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后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通常情况下,中职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布置却不以为然,尤其是男生较多的班级,认真做作业,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更差,抄袭作业和不交作业的现象频繁出现,个别学生甚至从来不做作业。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做语文作业的兴趣呢?新课改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选择权,那么我们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也应该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为学生设计更多贴近他们生活的,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作业形式。

例如,笔者在上《祝福》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小说中祥林嫂多次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可见她内心的痛苦,阿毛是否真的被狼吃掉了,还是另有隐情,作为绍兴中专重案调查小组的一员请你帮助祥林嫂调查一下阿毛失踪这件案子,并按照小说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为祥林嫂写一份《阿毛失踪调查报告》,字数400字左右,在班级的微信群里晒出你的作业,以微信的形式在班级群里进行交流,并为你认为优秀的作业点赞,点赞次数最多的同学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最后评出班级最佳写手。

微信是目前学生最感兴趣的交际方式之一,或许学生对普通的作业兴趣并不大,但是当我们用微信的形式对作业重新进行包装后,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几乎每个学生都将自己的作业发到了微信群里,并且积极为其他同学点赞,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有同学研读作品后认为:“杀害阿毛的凶手是大伯,他为了夺取贺老六的家产,暗中杀害了阿毛。”也有人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由此在班级里引发了又一场辩论赛,这样的热情在传统的作业形式中是从未遇到过的。通过发微信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而且达到了相互交流,自评、互评的效果,实现了课改点亮学生“兴趣之灯”的目标。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更离不开生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才能开发出学生感兴趣的语文选修课程,才能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的语文课堂。中职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我们的课改才能更接地气,才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