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您的位置: 球速体育在线客服 >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详细内容

中职学校“三选择、四方向、多期制、一设计”课改模式探析

来源:教师发展处 作者:邵国成 发布时间:2017-03-09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在《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引下,学校进行了“三选择,四方向,多期制,一设计”课改模式的实践研究,以选择性教育为理念,以“模块+平台”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点燃学生心灵之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中职;“三选择、四方向、多期制、一设计”;课改模式

 

 

 

  在国家不断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职课程也在改革中前行。《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紧紧围绕增加教育选择性,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浙江省课改基地学校,我校也投身于这场如火如荼的改革之中,进行了“三选择、四方向、多期制、一设计” (以下简称“三四多一”)课改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学校“三四多一”课改模式的思考起点

     (一)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识、技能、人格的复合物,中职教育应该是涵盖“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和“综合素质”这三个方面的教育,不应在哪个方面有缺失。以能力本位的中职课程是将课程按照完成一项任务或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来描述,把中职课程视作一个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过程,突出中职课程的实践属性,从而改变传统学科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

     (二)选择性的教育机制

      本次省改革总的思路是把选择性教育思想引入中职课程改革,打破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制度瓶颈,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包括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学校也获得相应的课程、专业、学制确定权。

     (三)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为依据的课程展开顺序

      人的心理发展逻辑是课程展开顺序确定的基本依据。人的心理发展逻辑一方面意味着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交织互动的综合发展过程,其发展的每

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持,而相应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需要以相应的职业能力发展水

平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计则要依据从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的顺序编排。

    二、学校“三四多一”课改模式的实践研究

学校“三四多一”课改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图1所示:

 

 

 

 

 

 

 

 

 

 

 

 

 

 

 

 

 

 

 

 

 

 

 

 

 

 

 

 

 

 

 

 

 

图1  学校“三四多一”课改模式操作流程

 

(一)“三选择”: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

学生的学习选择权具体包括: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和专业选择权。学校打破一对一小专业招生的陈规,按大类专业招生,让学生能够在适应性学习之后自主选择细分专业;学校推出大量可供选择的课程,并把相关课程及教师的信息(包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课程学习方式等)用教学微课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择。特别要指出的是,学生的选择不是一锤定音的,而是可以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对专业的了解进行再次选择与调整。

“三选择”对学生而言是机遇,而对于教师来说,却是挑战。为了在教学中拥有一席之地,教师要面临三种选择:开发教材、推介课程、确定专业方向。在教材开发上,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需要进行项目化开发,编写出既通俗易懂又符合实际的校本教材。在课程推介上,教师必须制作生动形象的课程微课,把课程教学组织及评价方式告知学生,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选择本门课程。在专业方向上,每个教师都必须有一门本专业擅长课程和一门专业方向兴趣课程。

(二)“四方向”:明确目标规划学生未来

学生经过一系列的选择调整之后最终需确定就业、升学、中高职衔接以及创业或参军四个发展方向。具体如下:

1.专业成长指导,让学生感知职业方向。编写《学生专业成长发展指导书》校本教材,在开学之初发放给学生。从“走进专业”到“认识职业”到“专业培养”到“走进职场”,分专业层层深入地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的择业要求及就业途径。此举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入学之初拨开专业学习的“迷雾”,看清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

2.课程结构改革,让学生获得专业认同。 在保证“核心课程模块”的基础上,特别关注“自选课程模块”。以机电大类专业为例,“限定选修”分专业认识与专业方向体验类课程、公共限选课程、机械类限选课程、电气类限选课程四种,按照2:1的比例让学生选修;“自由选修”分人文素养类、体育艺术类、技能拓展类、科普创业类、生活应用类五种,重在拓宽学生的兴趣面。此举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细分的专业方向,获得专业认同。

3.学业评价重建,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修订《学分制及弹性学制实施方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根据教学时长赋予不同的学分,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开展学习,为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提供保障。学分内容设有课程学习、行为规范、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顶岗实习、比赛奖励等六类。其中奖励学分上不封顶,可以用于课程的免修、置换与替代。学生在校三年必须修满195个学分方可毕业。这种可伸缩的弹性学制,有利于特长学生的发展。

4.成长导师引领,让学生学会调适自己。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建立谈心辅导制、家长联络制、定期汇报制、成长档案制等制度,充分发挥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帮扶作用。利用《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每个老师结对4-6名学生,把交流指导点滴记录在《工作手册》上,引导学生不断调适自己,懂得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三)“多期制”:四岗递进夯实学生技能

“多期制”是学生认识专业,热爱专业,喜欢专业层层推进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最终选什么样的专业、课程、方向的重要依据。在制订各专业按大类专业招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把“识岗-专业体验”,“跟岗-角色体验”,“习岗-学徒见习”,“顶岗-准员工上岗” 的多期制工学交替实践模式称为“四岗”递进。“四岗”递进工学交替的实践模式,能实现课堂与实训实验室,学校与企业在学生三年的学习期间不同时期的长短交替,使技能教学与职业素养教学有机统一,有利于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更好地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1.第一学期:识岗阶段-专业体验后,选专业

可分校内专业体验和校外岗位认识参观两种方式。在校内,专业体验活动表现为进行认识性的操作或观摩高年级学生的项目操作,并结合《学生专业成长发展指导书》,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历史、前景以及对应的行业,明确专业的课程体系、毕业标准、升学途径和就业选择。在校外,通过职业环境的岗位认识参观,让学生了解专业,感知今后的工作情景,帮助学生克服专业选择和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摆脱社会偏见的束缚,深刻意识到学好专业技能的光明前途。

     2.第二学期:跟岗阶-角色体验后,选方向

也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在校内,把企业岗位操作项目按工艺要求、操作流程、安全规范等设计成一个个实训项目,让学生在老师和实训指导员(通常由上届的学生担任)的指导下,在仿真实训室内按要求进行具体的操作,体验岗位角色。在校外,学校根据企业的生产周期,与企业一起制订出为期1-2周的跟岗实训指导方案,确定具体的跟岗的实习内容、操作要求、作息时间、实习纪律、带队老师和企业带教师傅等,让学生通过单项跟岗和轮流跟岗的形式了解本专业企业产品的制作流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专业岗位的认同感,并能准确定位自己。

3第三、四、五学期:习岗阶-学徒见习后,选顶岗企业

主要指围绕着产品制造进行,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在师傅带领下边学习、边操作、边提高。在校外,学生直接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进行产品加工制造。在为期三个学期的学习中,每位学生要经历1-2次企业习岗见习。通过这样的反复见习,学生的实训跟岗操作能力提升,学生与企业会对彼此产生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4.第六学期:顶岗阶-准员工上岗后,选就业单位

对选择就业的学生而言,在此阶段无论是对操作技能还是对企业岗位的工作环境都已经比较熟悉,具备了企业准员工的资格。编制《学生顶岗实习手册》,让学生明确要完成的顶岗实习内容和毕业设计要求;同时开通E-learning学习交流平台,便于学生与班主任、专业教师沟通,完成顶岗实习任务。顶岗实习让学生和企业更加亲密接触,接纳彼此,也坚定了学生的职业方向。

(四)“一设计”,学用结合完善学生自我

学生在毕业之前,要完成一份毕业设计,这有利于学生总结三年学习生涯,学用结合不断完善自己。这个毕业设计可以是学生的教学实习项目中某个内容的深化、企业产品功能的独特介绍、专业技能项目的解决方案和创业网络营销的策划等。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和取得规定的学分后准于毕业。

三、中职学校“三四多一”模式的课改实践效果

   (一)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学校打破专业原有“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将目标岗位的工作任务转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采用“平台+模块”式结构,将课程组成“素质平台”和“岗位能力模块”,以能力递进为主线构造专业课程体系。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如图2所示:

 

 

 

 

 

 

 

 

 

 

 

 

图2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模块教学从二年级开始实施。根据本地行业需求和本校专业发展现状,将助理施工员作为专业首岗,助理质检员作为迁移岗,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能力模块教学。在考核和评价中,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操作与理论进行平衡、综合的考察,制定对应的“鲁班匠士”评价体系。该评价以鲁班精神为内涵,改变单纯的理论考试方式,注重于多元评价,以学分为评价单位,以建筑行业所必须具备的30个专业技能为评价内容,根据学生技能学习获得的学分多少分别授予其“鲁班”金匠士、银匠士和匠士证书。

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学习,学生可以全面具体掌握一个完整建筑项目的所有工作内容和细节,同时具备将各个施工环节重新拆分和组合的能力,在工作中可以更灵活、快速地运用所学知识。

(二)唤醒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充分点燃学生四盏“心灯”

1.点燃“学生兴趣之灯”。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五个“明显”:学习目的性明显增强,专业稳定性明显提升,实训纪律、上课抬头率明显好转,作业上交、迟到、旷课等明显下降,上课玩手机、顶撞老师、打架等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2.点燃学生“自强之灯”。通过对相关专业就业前景的分析和对国家及地方政策的解读、行业发展的预测以及就业方向的分析,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许多预科学生在提前批来校学习时参加了专业体验,了解了职业方向,开学初流生降率低到零,因专业不能满足学生要求而转学校的人数为零。学生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而努力自强。

3.点燃学生“信心之灯”。通过明确专业的课程体系、毕业标准、升学途径和就业选择,让学生选定未来职业方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明显增强。15届毕业学生在中级技能等级考中,通过率由原来的85%上升到98%以上。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11金8银2铜,名列全国前茅;高考升学率达95%以上,共有37人考入本科院校,2015年更是摘得建筑、化工专业两项高考桂冠。

4.点燃了学生“自立之灯”。通过“四岗”实践,学生明确了未来职业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而进行不懈地奋斗。学生就业率在98%左右,企业普遍对我校毕业生赞誉有加,认为他们就业目标明确、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操作过硬,工作态度自信,可持续发展后劲十足。更有学生走向创业之路,运用学校所学开创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三)立足学校教学改革发展,有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加速教师跨界发展。课改有力地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习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形式。过去单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师通过培训考证、下企业锻炼等方式强化了自己的技能教学水平,理实一体化教学成为专业课教学常态。课改还迫使教师主动转型跨界,随着课改过程中对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调整,一些面临课程删减的教师努力转变专业方向,如计算机教师向物联网、轨道交通信号等专业转型,美术教师向陶艺、装饰等专业转型,英语教师向国贸和商务英语专业转型等。从长远看,这种改革带来的短期阵痛能够促进教师跨界发展,使教师成为一个教学多面手。

2.促使教师加强学习。课改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们开始制作微课,尝试翻转课堂、小组合作等教学,在摸索中前进。2015年,教师在各级各类课件、录像课、微课程、微电影制作等比赛中获奖9项,开发了以人文素养、生活应用、技能拓展、科普创业、体育艺术等五大类189门自选课程。三大重点专业通过校、协、企三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40项,开发教材34本,7本校本教材入选省课改推广教材,完成3个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建设,容量达60G以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科学性。学校是浙江省数字化示范校园、浙江省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基地学校、绍兴市首批微课创作基地。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评为市级高标准示范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电梯方向)专业被评为市级特色(新兴)专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成果获市级专业建设成果奖。

3.助力教师成才成功。课改模式实践研究过程中,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会思考、敢实践的优秀教师。近三年来,学校4位教师被列为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2位教师被评为第八届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师获全国级奖项7人,省级16人,市级17人,学校获省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奖4项,市级规划课题奖3项,学校还被评为浙江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验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国发〔2014〕19号.

[2]王继平.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方展画.改革课程给中职生更多发展选择权[N].中国教育报,2014(12).